各位青少年朋友、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也很感谢今天有这么一个平台,能够与家长朋友们沟通交流现代家庭教育。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 家庭、学校、社会。
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是最早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影响时间最长,意义之深远,关系之密切,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在孩子未来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是给孩子传授知识,家庭和父母的教育是教孩子做人,形成的性格,而我们知道性格就是命运。
一、什么是家庭教肓
1、家庭教育就是以父母及家人为依托,用语言、行为进行的教育活动。这里的家庭教育不是平时家长所说的家教。
2、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而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可许多的家长却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存在两个误区:
一是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推给学校,让老师来教育。其实学校教育重在知识的传导,技能的培训。苏霍姆林斯基说,“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 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效果,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
二是家庭教育概念不清,观念陈旧。其实家庭教育重在素质教育, 教会孩子如何为人处事,塑造孩子的优秀品格。其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全中囯的父母没能在一起开过会,但是很多父母都会对孩子说一番共同的话:“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 这句话是教育荒废旳宣言,是现代教育的悲哀。最重要的教育目的被忽略了,忽略了人格的培养。林肯曾说:“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首先应该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他曾把儿童比做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造成一座塑像需要6个雕塑家:一是家庭,二是学校,三是儿童所在集体,四是儿童本人,五是书籍,六是偶然出现的因素,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
所以说:无知的爱不是爱,而是伤害。
二、家庭教育的原则
实施家庭教育要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家长需要关注以下原则:
1.遵循科学,正确引导。正确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尊重孩子接受意趣,顺应孩子的天性,关注经验获得的机会和发展潜力,让他们能在丰富的、适宜的环境中自然发展,和谐发展,快乐成长。
2.重视差异,因材施教。由于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表现为发展的速度不同、特点不同,而且就其本身而言,发展也存在着不平衡性,因此,应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重视孩子在发育与健康、感知与运动、认知与语言、情感与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差异,关注孩子的多元智能,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化教育。
3.满足需求,理性施爱。重视孩子的情感关怀,强调以亲为先、以情为主,关爱孩子,赋予亲情,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意愿,使他们积极主动、健康愉快地发展。同时在满足孩子生长需求的基础上,应理性施爱,既不拔苗助长,也不放任自流;既不要一味溺爱、放纵孩子,也不过分地限制、压制孩子。只有将感情与理智相结合地施爱,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否则会适得其反。
4.正面教育,赏识有度。对孩子要赏识、激励、宽容,坚持正面教育,多发掘孩子的闪光点,以表扬、鼓励为主,但不排斥必要的批评和适度的训诫。赏识要有度,把握教育的最佳期。批评时要注意把握度和时机,注意实际效果,避免产生副作用。
5.榜样示范,平等交流。事事处处树立榜样,当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建立民主平等新型的亲子关系,父母要真诚地与孩子平等交流,实行双向互动。了解孩子, 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成为孩子的朋友,从而引导他们,教育他们。
6.三位一体,和谐教育。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为依托,积极构建全面、健康、和谐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发挥教育合力,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全面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家庭教育的内容
家庭教育旨在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促使孩子成人、成才和成功。家庭教育要在明确各年龄段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各阶段有机衔接、螺旋上升和全面系统的指导内容体系。
一、0-3岁婴幼儿。母乳喂养更有助于婴幼儿的健康发展;多让婴幼儿接触水、阳光和空气;及时培养婴幼儿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积极支持婴幼儿的爬行活动;促进婴幼儿动作灵活和协调性的发展;支持婴幼儿“涂鸦”、拆卸行为;多与婴幼儿进行语言交流;进行适合婴幼儿的“早期阅读”;正确应对婴幼儿的“第一反抗期”;鼓励婴幼儿的社会交往;加强对祖辈家长教养孩子的指导;重视常见疾病的家庭护理。
二、3-6岁幼儿。帮助幼儿度过入园适应期;开展家庭体育活动促进幼儿体质发展;重视幼儿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依据幼儿年龄特征进行智力开发;保护并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为幼儿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亲子游戏是建立幼儿良好个性的重要途径;增强幼儿的抗挫能力;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注意营养保健和合理膳食;做好离园与入学的衔接。
三、6-11岁小学生。帮助孩子迈好入学第一步;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激发和维持孩子的学习与活动兴趣;继续关心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让孩子学会关心;亲子共守诚信;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在社会实践中扩大眼界、增长阅历;家长要做孩子快乐的玩伴;积极预防常见疾病;积极开展家庭体育锻炼;关注孩子青春前期的变化;加强生命教育、关注生命安全。
四、11-15岁初中学生。认真对待孩子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科学对待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高度重视孩子的睡眠、营养和用眼卫生;引导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充分了解并尊重孩子;正视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引导孩子做个合格小公民;营造有情趣、讲文明的家庭氛围;引导孩子作出适合自己的升学选择。
五、15-18岁高中学生。和孩子共同适应高中阶段的生活;跨越代沟,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指导孩子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指导孩子学会与异性交往;指导孩子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指导孩子在生活中学会负责;指导孩子确立正确的消费观,学会理财;加强“珍惜生命教育”,培养健康人格;指导孩子在网络面前不迷失自我;以平常心指导孩子面对高考;指导孩子树立理想、规划未来。
四、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过度保护, 让孩子无能。父母爱孩子,孩子依恋大人,这是一种本能。一但过度了,将会使孩子的独立性缺失和自我生存能力弱化。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是孩子成长中的障碍,是对发展中的孩子的一种莫大伤害。
二是溺爱,让孩子无情。有的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娇惯有余而严格不足,对孩子的无理要求百依百顺,对孩子的错误言行放任自流,甚至纵容孩子的错误,滋长孩子的恶习。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娇气十足,缺乏独立性;蛮横自私,随心所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把对子女的溺爱,看作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是可以杀死孩子的“毒药”。法国哲学家卢梭曾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就是--对他“百依百顺!”父母的“极度关爱”、“溺爱”滋长了孩子的自私,造就了孩子“无情无义”,剥夺了孩子爱护别人、遭受挫折的权利。
(这里我们说一个故事:有一个善人很心疼路边的一个乞丐,每天都向乞丐的碗里放一块钱,天天如此。可有一天,乞丐发现此人将一块的硬币换成了一个五角的,乞丐不解为什么。善人摊了摊手:因为我结婚了。乞丐很生气叱问:你怎么可以用我的钱去养你的老婆。)当你总变着法地对一个人很好,日久天长,对方便习惯了你的给予,渐渐把你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一但有一天,你减轻了给予的份量,你在对方心中的位置立刻就一落千丈,还遭到对方振振有词的谴责。
三是干涉过多,限制孩子成长。随着孩子的长大,成人对孩子的担心,慢慢转变为不放心和不信任。于是一些父母偷听电话、偷看日记,甚至用雇私人侦探“跟踪”的办法干涉孩子的生活,孩子们对此极为反感。孩子有秘密,需要尊重,需要好好维护他们的隐私权,给他们自由的空间。教育就是一个逐渐放手的过程。对孩子干涉太多,无疑是在制约他的成长。人本来就是群居动物,需要社会,需要与人交往,都有享受“基本人权”、“得到尊重”和“人格自主”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的过多干涉在一部分孩子身上可能表现为他们会有严重的自责心理,做事畏手畏脚,优柔寡断,不敢进取,没有信心,另一部分孩子,可能会给他们造成严重的逆反心理,使他们一意孤行,性格古怪,心智成熟滞后,对人对事常有过敏意念和强迫行为。
四是破坏性批评。什么是破坏性批评?--没有建设性的意见,对犯错误者一味地指责;对错误进行反复的、连续性的批评;态度粗暴、言语苛刻、讽刺嘲笑,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自信、人格。
五是期望过高。有一个孩子曾说:“我觉得自己很没用、很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满怀期望的目光,我的心里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现在,一看书就很怕,真想把它撕得粉碎……”据报道,在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心理障碍患病率在逐步上升,有关专家分析,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是孩子产生压力的主要原因。
五、家庭教育的误区
第一只要身边有人照看就好。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照看,没有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肌肤接触、拥抱、关注的目光、有人和他说话……有些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们会思维迟缓,缺乏爱的安全感。
第二把孩子当作比较的对象。父母爱面子,又想鼓励孩子上进,于是常常会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只能给自己带来不满和痛苦,又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种比较心理也可能导致家长和孩子之间难以相处。
第三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很多父母抱着传统观念,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也就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于是,不被尊重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就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因此,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使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等等。
第四给孩子指定发展方向。很多父母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设定的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也不喜欢,比如学钢琴。在这些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和谐关系也没有了。
第五把学习成绩当成一切表现的指针。在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孩子前程的重要因素。
第六早起很好,睡觉就是懒惰。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充足的睡眠,但现在很多孩子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睡眠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
第七孩子应该把全部时间用来学习。有调查显示,常做家务活的孩子将来生活比较幸福。通过处理家事,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增强,长大后比较能面对挫折。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家事,也就剥夺了他分担责任和学习面对问题的机会。(学习是什么?)
第八用父母的爱作为对子女要求的借口。爱不是为所欲为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父母不该把爱当作对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挡箭牌。
第九养孩子是艰苦的义务,不是享受。父母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并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报、孝顺。比较正确的态度是,养孩子是一种命运赐予的享受。应该享受和子女相处的时光,享受看着他们成长的乐趣。
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说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这是因为。
一是教育孩子要比任何工作都难。法国哲学家蒙田说:“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单单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可是,中国的父母普遍坚持随意而轻松的心态:只要有结婚证,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认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中国父母什么时候开始承认教育的艰难呢?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为“问题儿童”,父母们才开始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惊恐。
二是科尔曼报告认为,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中国家长普遍愿意把孩子成长的责任全部推卸给学校。如果孩子的成长出现了问题,家长更愿意指责学校的老师,一般不愿意承认那是家长自己的的失误。1966年美国人科尔曼向国会递交了《机会均等调查研究报告》,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这个调查研究的结果令美国人大吃一惊:在此以前,人们只知道,黑人学生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而且越往后差距越大。科尔曼和大多数人一样,都以为这种差距主要是学校的办学条件造成的。调查结果却发现,黑人学校和白人学校在校舍设施、教师工资等有形条件上的差距,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而造成黑人学生学习水平低的原因,主要不是学校的条件,而是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习成绩有很强的相关性。孩子90%以上的素质,是由父母决定的!“科尔曼报告”发表后,人们开始从两个方面调整自己对教育的看法:一是重视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二是重视学校教育背后的家庭教育。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命业”。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当父母就是一日为父,终身为父,一日为母,终身为母。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家庭教育应该“润物细无声”
下一篇:孩子发脾气怎么办 家长学会巧妙应对
相关推荐
- 2017年高考状元大数据:什么样的家庭盛产学霸?
- 疫情下开学之前学生家长需做哪些准备?
- 艺术启蒙:为什么不要让孩子过早学画画、上绘画培训班?来听听大学艺术教授怎么说
- 当代艺术家是如何从民俗民间中吸取营养的?
- 什么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科学完整诠释
- 艺术教育是培养思维的最佳捷径
- 早教知识: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何好处?
- 影响孩子一生的十大黄金教育法则
- 孩子上小学前该玩还是该学?不同教育下的孩子20年后对比令人吃惊
- 5个会毁了孩子一生和一个家庭幸福的坏习惯,父母千万不能纵容
- 中学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沟通方法
- 小学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沟通方法
- 开学啦,为孩子准备好3个本子,学习成绩提升会很快
- 俞敏洪:斤斤计较的家庭,走不出胸怀博大的孩子!
- 厨房教育,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连接支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