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一周艺术人物,在英国,环保主义者更换了向艺术名作泼洒汤料的抗议方式,而是为博物馆雕塑穿起来显眼夹克;在美国,摄影师汤姆·基弗的展览记录在边境被拘留的移民故事,而艺术家凯莉·梅·维姆斯则获2024年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她也是首位获得该殊荣的黑人女性视觉艺术家。

在苏州,艺术家刘建华个展在吴文化博物馆展出,呈现当代陶瓷艺术与古代陶瓷的古今对话;在北京,张培力的大型以声音为开端,展现其艺术思考;在罗马,艺术家杨烨炘呈现了其艺术符号“鞋底”及所探讨的观念;在上海,“龘——卓福民、周仕超、耿耿当代艺术三个展”近日对外展出。

英国|环保主义者

为大英博物馆古希腊雕像穿上夹克

近日,来自英国环保组织“停止石油(Just Stop Oil)”的抗议者为大英博物馆的古希腊德米特尔雕像穿上了显眼的夹克,并在旁边展示了一个对话框,写道“停止饥荒”。(德米特尔,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和丰收女神。)

被穿上夹克的古希腊德米特尔雕像

该组织在其网站上发布的一份声明中表示,10月25 日上午 10 点,两名“停止石油”抗议者将一件夹克放在真人大小的德米特大理石雕像上。据悉,这一古希腊雕塑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 350 年至公元前 330 年。大英博物馆随后证实雕像未受损,展厅仍对游客开放。

一位大英博物馆的发言人表示,“大英博物馆尊重其他人表达观点的权利,只要不会对藏品、工作人员或游客造成风险,允许在博物馆现场进行和平抗议。但这起事件明显违反了我们的访客准则,使物品面临受损风险。”

“Just Stop Oil”在声明中要求英国与其他国家合作,到 2030 年停止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开采和燃烧。该声明引用了最近一封由来自15个国家的44名专家签署的公开信,警告称,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可能会崩溃,该环流会给北大西洋带来温暖——这可能会对欧洲部分地区的农业造成“毁灭性”影响。该组织的一位发言人说:“饥荒或没有石油的世界,到底是哪个?气候危机正在威胁我们的粮食安全,除非我们停止燃烧化石燃料,否则这些影响只会越来越严重。如果你认为饥荒只会发生在其他地方,那就再想想吧。大西洋洋流的崩溃将摧毁我们种植粮食的能力,你不能吃钱。”

三名抗议者在伦敦国家美术馆的“梵高:诗人与情人”展览上拉开横幅

这次行动是该组织在英国博物馆发起的一系列抗议活动中的最近一次。前一天,10月24日,该组织在利物浦的一座雕像穿上了同样的背心,并配上了对话框。而在10月18日,三名抗议者在伦敦国家美术馆的“梵高:诗人与情人”展览上,在艺术家的两幅《向日葵》画作前展开了横幅,呼吁释放此前因给《向日葵》泼汤而被判入狱的菲比·普卢默和安娜·霍兰。

美国|摄影师汤姆·基弗 

记录在边境被拘留的移民故事

摄影师汤姆·基弗 

近日,汤姆·基弗(Tom Kiefer)的摄影展“El Sueño Americano”在美国爱达荷州博伊西艺术博物馆举办。呈现汤姆·基弗记录的在边境被拘留的移民故事。

汤姆·基弗,在洛杉矶从事广告业多年,担任平面设计师和摄影师,之后成为一家古董店的老板。 2003,汤姆·基弗卖掉了自己的店面,在亚利桑那州阿霍,打算全身心投入摄影事业。他在阿霍以南九英里的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站找到了一份兼职清洁工的工作。在那里,他目睹了被捕移民身上被视为非必需品或潜在致命物品。当他开始翻看垃圾桶时,看到了被扔掉的钱包、家庭照片、孩子的背包,甚至情书等私人物品。这些东西是人们一直随身携带到最后才被拿走的。基弗也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起这些私人物品。

2013年,基弗开始尝试记录他收回的这些物品。他很欣赏沃克·埃文斯 (Walker Evans)、多萝西娅·兰格 (Dorothea Lange) 和罗伯特·弗兰克 (Robert Frank) 等摄影师,他们的作品记录了他们生活的时代。他想做类似的事情。他拍摄了大量的关于物品的照片。这些照片看起来色彩缤纷,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这些照片是艺术家对移民和绝望、苦难和边境政治的反思。从不同深浅蓝色的梳子,到儿童牙刷、毛绒猴子,水壶等物品,基弗拍摄了单独和成组物品,如同肖像与群像,将这些普通物品提升到了另一种境界。他说,自己拍摄了收集的数万件物品中的 3% 到 5%。

汤姆·基弗拍摄的被丢弃的物品

博伊西艺术博物馆展出87幅摄影作品,以及一个音频装置和一部短片。展览策展人塔拉·森蒂贝尔 (Tara Centybear) 表示,展览以四张英语抽认卡照片开始,旨在让观众了解这些移民搬迁生活的心态和规划过程。许多照片,尤其是那些背包及其内容以及药物分组的照片,都“反映了人们在做出这样的决定时选择随身携带什么的问题”。展览将展至2025年2月9日。

美国|艺术家凯莉·梅·维姆斯

获2024年美国国家艺术奖章

凯莉·梅·维姆斯

10月21日,艺术家、摄影师凯莉·梅·维姆斯(Carrie Mae Weems)与亚历克斯·卡茨(Alex Katz)和马克·布拉德福德(Mark Bradford)一同被授予美国国家艺术奖章(National Medal of Arts)。雕塑家露丝·阿萨瓦(Ruth Asawa)被追授此殊荣。维姆斯是首位获得该殊荣的黑人女性视觉艺术家。自1984年以来,该奖项每年由现任美国总统颁发给“对美国艺术的发展、支持和普及做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或艺术赞助人。

维姆斯的艺术创作跨越四十年,涵盖装置、电影、表演和摄影等媒介,作品以个人经历和历史档案为中心,探索与政治、女性主义和非裔美国人身份相关的主题。她的个展“物的形状”(The Shape of Things)将于11月9日在纽约格莱斯顿画廊展出。

苏州|艺术家刘建华

在博物馆中展现陶瓷的古今对话

刘建华

10月24日,苏州吴文化博物馆举办了“再问”当代艺术系列展览“邂逅:刘建华个展”。在博物馆中,艺术家刘建华最新的作品13件/套,分别于博物馆公共区域、常设展展厅两处空间中展出。

自2023年起,吴文化博物馆从“再问”二字出发,开创了全新的当代艺术在地项目,以委任创作及特邀展览的方式,聚焦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此次展览也是刘建华用当代艺术与博物馆文物及在地文化的对话。

刘建华,1962年出生于江西吉安市。1989年雕塑专业毕业后,他尝试在当代背景下进行实验性的工作。他的作品起先多以陶瓷作为媒介,通过陶瓷坚硬与脆弱并存的特性隐喻现代人对物质的迷恋与不安,揭示出现代社会特有的精神特征。随着创作的深入,艺术家近年已逐渐转向综合媒材的利用与试验。

艺术家刘建华说,第一与苏州吴文化博物馆结缘,是受到“再问”系列首展:“四两千斤——梁绍基、杨诘苍双人展”中,看到了一座博物馆全新的展陈方式。作为艺术家,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与历史文物陈列在一起是一种荣幸,对于博物馆而言也是一种展陈形式的创新,在不断的交流中双方共同实现了突破。源于泥土,成于造化,对照古今,陶瓷在东方传统文化中兼具实用与美的内涵,艺术家在陶瓷材料本身的连接中,揭示出今天和过去之间由时间主导这种距离也可以是不存在的,“邂逅”陶瓷永恒的美。

刘建华作品《瓷板上的釉料》

展览现场,刘建华作品《绳子》与博物馆馆藏陶瓷

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说,此次展览充满了不确定性,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期待。对于博物馆而言,当代艺术并不是擅长的领域,如何呈现展览是一种挑战。而“再问”系列的诞生,是希望用当代艺术的形式赋予吴地国宝新的生机与活力。尝试、拥抱并期待下一场展览的邂逅是博物馆的使命。以展为媒,欢迎观众一起邂逅陶瓷之美。展览将展至2025年5月9日。

北京|艺术家张培力

个展“声响”不小

张培力

一个形如巨大铁锅的电动容器旋转着。随着速度逐渐加快,“锅”内几十枚废弃的煤气罐开始在离心力的拉扯下随机地旋转、碰撞。这件名为《不断旋转》的装置作品,位于红砖美术馆标志性的下沉圆厅。用先“声”夺人来形容它,以及即将拉开帷幕的“张培力”大展并不未过。

10月29日,张培力个展即将在北京红砖美术馆展出,集结了艺术家在今年全新创作的19件装置和影像作品。作为“85新潮”代表人物之一,从“艺”四十年来,这也是张培力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个展,且与他在今年推出的另一项回顾展“张培力 2011.4.27—长期”前后脚呈现。艺术家表示自己“肯定没有下一个四十年了”,在红砖美术馆特定的空间,“给了我很多想做点事情的冲动。”

《不断旋转》,2024,机械装置圆锅直径9.6m,深1.3m。废旧的液化气钢瓶若干个变频电机电磁铁钢网

在策展人张尕看来,两个展览会形成巨大的反差,正好展现了艺术家在不同时期作品的特殊体量、艺术语境与创作模式。“站在艺术家的角度,回顾展是对内的自省,新展则是向外的——将内在情绪表达出来,发出声音,同当下对话。这批新作品更多想展现人的处境与矛盾、事物的正反两面。”

展览中的多件作品都将煤气罐作为创作媒材。张培力说,这出于自己的本能、记忆与经验:“煤气罐在我这代人当中是一种特殊的符号。从小家里做饭,起先是用煤球,后来用蜂窝煤,再后来开始有了煤气罐,这是生活转变的标志。用得起煤气罐,说明你家境不错。20世纪90年代后,煤气罐逐渐被管道煤气替代,但它并没有彻底消失,而是从城市转移到县城、乡村。”

“在我看来煤气罐就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是带来生活的便利,一方面又具有安全隐患。没有人能逃脱掉矛盾,人给自己制造的矛盾。类似于汽车也一样,都是技术同人自然属性间的矛盾,我们想要控制自然,最后又被技术困住,想要追求理想的生活,不知不觉间也会付出代价,这就是我想说的。”张培力说。

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3月2日。(文/王诤)

罗马|艺术家杨烨炘

用“鞋底”符号展示的世界观

杨烨炘

近日,艺术家杨烨炘(Forest Young)个展“TRACES OR TRACK”在罗马尤利⻄斯画廊开幕。该展览也是尤利西斯画廊展览季的收官之作。

杨烨炘,1973年出生于浙江台州,现居上海,曾连续五年获得戛纳“狮子奖”,并斩获了超过250个国内外奖项。他是中国最著名的广告公司之一天与空的创始人,活跃在当代艺术和广告传播领域。此次展览共展出艺术家20多件经典作品,除了“痕迹”系列,“不说话”系列,“粮食”系列外,还有4件新作品,艺术家将继续延续其艺术符号“鞋底”,探讨“鞋底”的世界观。

对于中意文明的未来思考,杨烨炘的装置艺术新作《人类的文明能走多远?》,这是一组通过时间与鞋底的结合,探讨人类文明脆弱性与可持续性的艺术作品。作品由两个巨大时钟组成,一个时钟的刻度是由普通意大利人的鞋底构成“罗马时间”,另一个时钟的刻度则由一个普通中国人的鞋底组成“北京时间”,以此折射出两国从古至今文明发展的艰辛历程,同时思考人类文明的未来。

《人类的文明能走多远?》之罗马时间

作品《 我留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则是杨烨炘前往洪灾现场,收集了一批受灾群众遗留下的物品进行的创作,以此展现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无力感和孤独感。同时,他也借此向观众提问:“我们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痕迹?”策展人Alessandro Masi说,“他在道德层面上所传达的内容,无论是方式还是主题,都令人感同身受。他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挑衅性,但这正是他的目标,也是当代艺术的目标。”展览将展至11月16日。

上海|艺术家卓福民、周仕超、耿耿

以“龘”呈现艺术追求

《龘——卓福民、周仕超、耿耿当代艺术三个展》于10月26日下午三点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三楼展厅开幕。开幕式上,嘉宾们手持蜡烛点缀整个展览空间,在烛光的闪烁间,艺术的力量仿佛流淌在每个角落。

展览由三个别具特色的独立个展组成。在第一个展厅里,精心布置的空间集中展示着每位艺术家的个人宣传片。这些宣传片犹如为观众打开一扇窗户,引领观众初步领略艺术家们的独特魅力与艺术风格。在美术馆最大的主展厅,展出了艺术家们特意为本次展览倾心创作的大尺幅作品。

展出现场

艺术家卓福民开幕式致辞

艺术家卓福民在致辞中谈到,此次展览的新作中,他将八亿年前大自然创造的神奇世界放到了自己的创作中,与时空对话,与自然对话,让更多的人从不同维度欣赏艺术之美。艺术既是创新,又是个性化表达。三位艺术家年龄不同,出生地不同,经历不同,聚集在一起,秉持对艺术的执着和共同的信念,以“龘”体现出来。在卓福民F.M.AI艺术创新实验室展厅,观众可以通过面前的iPad进行语言输入,例如说出“女孩”“大树”“大海”或“星空”等词汇。随后,大屏幕上的系统会根据这些输入,自动生成一幅全新的艺术作品。每一次生成的图像都带有艺术家艺术风格的独特印记,使得观众在互动过程中不仅仅是欣赏艺术,更是参与到艺术的创作当中。